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莲池大师与云栖寺


   日期:2021/2/3 17: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活中的佛教

莲池大师与云栖寺

提要莲池大师为净土宗八祖,本文先叙大师之生平,以明师之行状;继述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以志大师对净土宗之特殊贡献;续写大师初住云栖之因缘,文中揭示了大师为民除害、祷雨、禳疫、造桥等事迹,以显师之慈悲济世精神,此亦为师久住云栖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最后介绍了八祖道场云栖寺之环境、寺容、规制,说明寺之各项规制健全,大师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终使此道场历数百年而不衰。

佛说一切法,无非开示众生,觉其心性,从而了生死,成佛道。若论事修,必经多生多劫方克其果,佛悯众生说净土法门,如法修持寿终蒙佛接引生西,即离六道,得一生补处,可谓当生成就之法。晚近以来的中国佛教,专修此法的人数,比率极高,近世的中国净土思想,受莲池大师的影响极大,今就大师之生平与师之道场——杭州云栖寺,作一介绍,以弘扬大师之精神,并祈正法久住。

大师之生平

莲池(1535—1615)大师名袜宏,字佛慧,莲池是他的号,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大师俗姓沈,十七岁即考取秀才,以学行着称。

少时,见一近邻老太太天天念佛不停,师即问她为何要念佛?老太太答道:“先夫持名念佛,临终无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师听此语深信不疑,从而寄心净土。师二十七岁后,连遭父、母之丧,乃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发心出家,遂投西山无门洞性天法师落发,就昭庆寺无尘律师受具。随后北游,谒遍融法师,蒙师示以“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听此语深受感动并铭记于心。

后参笑岩德宝大师于柳庵,得益良多,故能于辞师往东昌之途中,一听樵楼鼓声即大悟,因作“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大师回杭州,见五云山环境清幽山水秀绝,深爱之,即搭茅棚住下。因该地为吴越钱氏为僧人志逢建云栖寺之遗址,故大师以“云栖”名茅棚。师居此山专修念佛三昧,远近道俗闻风来归,不久即成一大丛林——云栖寺。

万历十二年(1584),大师编写《往生集》,是书搜录古今念佛往生者的事迹。二十年,开法于杭州净慈寺,同时重兴戒坛之制,并提倡自誓受戒之法。大师还十分注重戒杀放生,于山中及城内外辟建放生池,亲撰《戒杀放生文》,劝人莫伤物命。

大师是主张禅净同归的一位大德,他既痛斥当时禅徒的空腹高心,但又以禅理来阐释净土法门,始于唐末的永明延寿禅师之禅净双修说,经高峰原妙,至莲池大师而集大成。大师认为佛教的修持,必以三藏十二部为准则,他认为只有看经,才可知念佛法门的由来。大师又主张参禅的人,亦应看经,师曾于《竹窗随笔·经致》说:“离教而悟,是邪解也”,又说:“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

大师曾于《竹窗随笔·儒佛配合》中说:“儒佛二教圣人,其设化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强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世……圆机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两无病焉,又不可不知也”。故可知大师还是一位主张儒佛调和的高僧。

大师的一生,除弘扬佛法和领众修道之外,还勤于写作,师之着述达四十余种,由其弟子大贤等汇编成《云栖法汇》三函,共三十四册,计有《戒疏发隐》、《弥陀疏钞》、《遗教节要》、《诸经日诵》、《具戒便蒙》、《沙弥要略》、《尼戒录要》、《禅关策进》、《僧训日记》、《缁门崇行录》、《华严感应略记》、《往生集》、《皇明名僧辑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录》、《放生仪》、《楞伽摸象记》、《西方愿文略释》、《戒杀放生文》、《竹窗随笔》(先后共三集)、《正讹集》、《直道录》、《山房杂录》、《遗稿》、《云栖共住规约集》。此外,大师还修订了《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瑜伽焰口》和《朝暮课诵》等。

大师寂后被尊为净土宗八祖,是佛教史上卓有影响的人物。

大师净土思想之特色

大师于净土诸经中,特重《佛说阿弥陀经》。师以《阿弥陀经》的持名念佛,为至简至易、最为要约的法门,认为依《阿弥陀经》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人佛之知见。师于所着《阿弥陀经疏钞》卷一中,列出佛说此经有十义:1.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2.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3.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4.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5.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6.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7.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9.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10.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由此可知《佛说阿弥陀经》,实为世尊大悲本怀的流露,是为末法苦恼众生,所开示的出离生死之唯一捷径。

大师据华严五教的教判,将《阿弥陀经》判为顿教所摄,亦兼通终教及圆教。因正摄于顿教,所以此经,虽薄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能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以即身成办生死大事,故迥异于渐教要以历劫修行,始能位阶不退;兼通于终教,所以念佛生于净土,然后才能逐渐成佛;分通于圆教,所以此经述说净土的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处处尽是如来的化现,这就是华严别教一乘的事事无碍境界,《无量寿经》说,能于宝树中见十方刹,阿弥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于十方等等,亦含此意,故两经均正摄于顿教。

大师认为修净土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师以《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则无关宏旨。

一心不乱,当分“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两方面:

事的一心,在于执持名号时之忆念,即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念佛的名号,字字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不间不断,除此佛念,别无二念,因此将贪、瞋、痴等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能达于此,即已得信力成就,即可调伏烦恼,但还不能破除烦恼。

理一心为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更应反观审察此忆念之根源,达于极点,则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此理一心,可分两个阶段:1.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无有心能念佛,了知惟有一心。2.能念所念均为非有非无,离四句,言思路绝,无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契合清净本然之体。此不涉事相,为纯理观,此观力成就即人见道位,可破除烦恼杂心。

望月信亨之《中国净土教理史》谓:“此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经》之一行三昧,《华严经》之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中观佛之真如法身,毕竟得住正定所说,均有此理一心之意。又《观经》之至诚等三心,《起信论》之直心等三心,《往生论》之清净等三心,乃至华严十心、宝积十心,此一心中无不具足。《净名》之八法,德云之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亦不离此。此名菩萨念佛三昧,又名达磨直指禅,亦说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实指此理一心而言。”

由此可见念佛虽然容易,其理实深不可测。莲池大师所见之念佛法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近人有以念佛法门为接引初机的浅薄之教,则是一种未能深入净土教理的蠡测之论。

莲池大师又据宗密大师之《普贤行愿品疏》,分念佛有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此四种念佛后后胜于前前,以称名念佛最浅近,实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实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顾,并非别出方便。

莲池大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亦即在于此。关于一心不乱可分事、理两种一心来解释,虽从净觉仁岳以来即有此说,但仁岳及以后之天如、性澄等大师,均是以天台教之立场,说出理一心,以释一心三观之义,是以此义作为倡导台净融合的立论根据。莲池大师体究理之一心,即是体究审察获自本心之意,此亦即达磨所传的当下直指的禅,大师即以此为禅净合一之理论根据。但此说不同于永明延寿等诸师,永明等师为救一般浅薄禅徒的空腹高心而不事实修者,故劝以兼修念佛,仍以禅宗、净宗为两门。而到莲池大师,则倡导禅净不二的同归之说,而不是兼带或双修了,此可为其特色。

大师初住云栖之因缘

莲池大师受具不久,即带着瓢钵锡杖云游四方,以遍访名师,请求教益。《云栖志·卷五禅德》中之大师传云:“师遍参诸方,得念佛三昧。师依净土一门乞食次,见云栖山水幽寂,乃结茅三楹,倚壁危坐,常粮至七日念佛不辍。环山多虎,袜住后虎为远徙。值岁大旱,循田念佛,雨随足迹而注,居民德之,遂成兰若,道风大扇。四众歙集,严净毗尼,杰出诸寺,专勤念佛,远追莲社,人称云栖菩萨。”《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十三所记,则较此为详,其大意谓:

大师受具足戒之后,即携一瓢一杖遍游诸方,曾北诣五台,夜礼文殊菩萨感见异光。又入京师参访遍融、笑岩,过东昌闻鼓声而开悟。隆庆辛未(1571),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遂生终焉之志,有护法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屋三楹,供师安居。大师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精进修习。五云山多虎,环山四十里。每年死于虎口者,达数十名,当地居民为此伤透脑筋。大师即发悲心,为诵经千卷,并没瑜伽施食津济之,虎患遂止。不久,当地又发生了旱灾,土地干涸,庄稼大片枯死。村民们又来山请大师祷雨。师笑对村民说:“我只会念佛,别无其他法术”。在村民们的再三恳求下,大师只得答应。遂下山至田间,师手击木鱼,沿着田埂边走边念佛,村民随后跟念佛号,时雨随足迹而注,居民大悦。为报大师之恩,村民们即相与庀材木鼎新寺宇,以永一境之香火。众檀信遵大师之意,不日兰若成,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僧众所居不求舒适,以可蔽风雨为足,自此法道大振。

万历戊子岁(1588),一场特大瘟疫在杭州蔓延,每日死于病者达千余人。太守余良枢想起了曾以佛法驯服猛虎和求得大雨的莲池大师,即请师至灵芝寺祈祷消灾,疫病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常因钱塘江大水倒灌而冲塌,给人们的行走带来极大的不便,大师见此即提议重建,师要求当地居民,不论贫富贵贱,每人捐银八分。有人认为造桥工程量大,怕事难成,劝师多征银两,但大师拒绝加重人们的负担。为时不久,修桥必需的资金齐集。于是大师鸠工筑基,每下一椿师为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也就顺利地造成了。

除虎患、祷雨、禳疫、造桥等等都体现了大师慈悲为怀、利济民众的精神。除此之外,大师更着《放生文》,造放生池,组织专事放生的会社,提倡戒杀放生。大师还说明对于放生的人,可增福禄,或延寿命,或免危急,,或愈重病,或升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行善不应以得福报为目的,然因善行所召,福报自至,欲拒不能。在师之感召下,戒杀放生之风在各地兴起。

大师以佛教慈悲济世精神,为民办了一系列的好事,也为他久居云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故使云栖道场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的爱戴与支持。

八祖道场云栖寺

莲池大师爱云栖之环境,此地既离杭州不远,又是个山幽境胜之地,大师结茅驻锡,终使云栖寺成为历数百年而不衰的专修净土道场。现在,我们先看几段引文:

山径纡徐日,溪声到处闻。

竹深阴戛日,木古势干云。

倚槛听啼鸟,攀崖采异芬。

韶华春已半,万物各欣欣。

此诗为清康熙皇帝巡幸云栖寺时所留下的五言诗,短短四十字,道出了云栖幽静深奥的特色。

上世纪三十年代,临海项氏士元编纂《云栖志》十卷,其《自序》有:“杭为浙省首区,西南一带,湖山秀美,选佛之场,栖真之宅,环列错峙,五云在诸山中尤为秀耸,江湖映带,南北两峰,均落腕中,山之西麓,云栖寺在焉。境则变喧而幽,土则去秽而净,盖五云擅有杭州山水之美,云栖尤占五云之胜也。溯兹寺自宋乾德间伏虎禅师开山以来,中经吴越王钱氏暨释袜宏发扬演播,慧光日启,逮至有清,圣祖世宗高宗辈迭次巡幸,加以褒崇,香火益盛。嘉道以还,虽火患频遭,故物多化灰烬,而寺僧凤翔、瑞真等咸克发抒愿力,锐志重兴,承钵之徒,亦能笃守老实念佛之戒,以故宗风广扇,迄今未衰,祗园绀宇,先后增辟,以视畴昔,更远驾而上之”。此文言简意周,不仅叙述了寺之环境与历史沿革,并说明距今七十年前之寺貌。从而我们可知此寺自莲池大师之后,一直是“笃守老实念佛之戒,宗风广扇,迄今未衰”的净土道场。

该寺自莲池大师住持之后,截至《寺志》成书之上世纪三十年代,净土宗风历三百六十余年而不变,首应归功于大师之德化风靡远近,故道俗之来受教与乞受戒者甚多。据《往生集》、《净土圣贤录》、《居士传》等所载,就有数十人之众;《云栖志·卷五禅德》所示者即有如荣、如清、广槐、大贤、广如、大冥、智瑛、圆信、广印、广彰、大抡、广承、本金、鹤林、大善、方宜、成法、成杰、等圆、与明、与楷、交熙、维章、中庸、天寿等二十五人,诸师皆秉莲池大师之教,虔信净土法门,以莲池大师手订之制度为规则,导住众皆笃修净业使然。

其二,则由莲池大师手订云栖寺之规制,使后人有法可依。大师所制之规约周而备,计有:1.大堂规约;2.西堂规约;3.律堂规约;4.法堂规约;5.老堂规约;6.病堂规约;7.各房规约;8.下院规约;9.直院事宜;10.定额人数;11.节省财费;12.出应期会;13.暂到客众;14.外住法眷;15.十方云水;16.众事杂式;17.僧约;18.修身十事;19.各执事约;20.僧值凡例;21.赴请三约;22.善罚例;23.免例;24.摈例;25.求住式;26.学经号次;27.受戒式;28.过犯忏悔式;29.津送式;30.上方善会约;31.流通藏本法宝约;32.藏经堂事宜;33.水陆道场规约;34.诵经礼忏不诚敬罚例。可谓堂堂有规约,事事有所依,执事明其职,修学各有式,误事罚银钱,赏罚甚分明。

明代中后期的佛教寺院,多飞檐翘角宏伟壮丽,云栖寺虽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住僧千余,但大师无意宽宏寺宇。僧舍欠缺,即于房外支阁以居,寺院却依制管理得整整有条。寺僧礼佛诵经或静坐修持设有专房;僧职分明,执事僧有办公处所,每间房舍都安锁钥,定时启闭;院内老堂、病堂、浴室、客房一应俱全;一日夜中由直板僧鸣板巡行,闻板随声念佛者举善,晚间有直夜僧巡视察单,并由直院总管此事;戒为三学之本,严格执行半月一次的“诵戒’,和“羯磨”,按规定对寺僧赏功罚过,如有严重犯戒者,立即迁单。规制中尚有《直院诫言》、《库铭》、《堂铭》、《厨房铭》、《浴堂铭》、《斋堂条示》、《受食偈》、《定香铭并式》等,张贴当处以警示众僧。

大师为寺院住众和谐清净,以精进于道业,更订《僧约》十条。如有违犯,立即出院。所订僧约计有:1.敦尚戒德约;2.安贫乐道约;3.省缘务本约;4.奉公守正约;5.柔和忍辱约;6.威仪整肃约;7.勤修行业约;8.直心处众约;9.安分小心约;10.随顺规制约。

为保僧众个人的如法修持,大师订立了《修身十事》:1.不欺心;2.不贪财;3.不使奸;4.不用谋;5.不惹祸;6.不侈费;7.不近女;8.不外骛;9.不避懒;10.不失时。

大师对出家之要求极严,凡愿于云栖寺出家者:1.必须由父母或极亲之人亲送至寺;2.经审核非是忤逆不孝、非犯罪脱逃、非势逼贫穷、非心图放逸、非曾为恶事、非身属大家、非负债不还、非家缘未了者方可;3.读诵经典方面应已粗知晨昏功课之经,如《心经》、《弥陀经》之类;4.颇通书字:书不必博学,但亦曾少分读习,字不必工好,但能随分书写。另据《云栖法汇》所载,有勿纳沈氏子孙出家,当是取古人“易子而教”之义。

进寺之道友,须于剃头前依号顺序学毕规定经典,否则不能剃头。学经之号次分:

法字号:晨昏课经全堂,《佛祖遗教三经》、《沙弥要略》、《四分戒本》、《梵网戒经》、《十六观经》、《大弥陀经》、《金刚经》、《圆觉经》、《维摩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起信论》。

报字号:晨昏课经,《沙弥要略》、《遗教经》、《四分戒本》、《梵网戒本》、《十六观经》、《大弥陀经》、《金刚经》、《圆觉经》、《普门品》、《行愿品》。

化字号:晨昏课经,《弥陀经》、《梵网经》、《观经上品上生章》、《四分戒本》。

以上三号,俱依经次学完一经,再进一经,跳越学者罚银一钱。课经不完不得剃头,《要略》不知不得进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萨戒,年满六十量处,晨昏课经未熟剃头者,缺一事罚银一钱。

云栖寺由于“严净毗尼,尊崇讲诵,明因果,识罪福,整饬清规,真修实行”,故能历数百年而不衰,大师所订之各项规制,今人当引以为鉴。

七十年前之八祖道场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云栖志》成书时,云栖寺还是一个殿宇完整,道风纯正的净土道场。据志载,其时殿宇有韦驮殿、大殿、药师殿、地藏殿、祖师殿、长生福殿、夫人殿等七处,堂有念佛堂、禅堂、法堂、静观堂、寿惠堂、行积堂、斋堂等七所,轩有翠竹轩、补云轩、五云深处等,此外尚设有僧房、客房、库房、厨房、书记室、工役室、豆腐室、杂物室等生活用房。《寺志》中有“云栖寺全图”一幅,是一张标有丈量尺寸的平面图,颇有参考价值。《寺志》书首有莲池大师像,继有“总图”以明本寺之区域,次揭“寺图”以示庄严,再依次凡名胜古迹,寺藏文物等,均有照片以存真。此类之摄影计有“云栖竹径”、“云栖道上之回龙亭”、“云栖寺前之松云亭”、“莲祖塔院之石径”、“莲祖塔院之头门”、“莲祖真身塔龛”、“云栖寺山门”、“云栖寺大殿”、“莲池大师遗墨”、“董文敏(其昌)手书《金刚经》真迹”、“青林高会图”等。

净宗八祖道场云栖寺,是卓有影响的佛教名刹,如有机遇修复,使此胜迹长存,则非但对佛教,而对杭州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亦大有好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