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个人感悟  |                                                                                                                
  ||
| 
	     |   
  ||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不要让心住到客尘上。住到客尘上的心,是无常变化的、是缘起缘灭的,心会随着这种变化而产生苦乐,而苦乐并不是人生的实相。   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要珍惜当下。所以要放下,因为执着是执着不了的。   我心岿然不动。   我要忍辱。   不惊,不惧,不畏,清净   不要问道在哪里,道在生活琐事中。不要问佛在哪里,自己就是佛。   我决定了,以后要忍辱。忍大辱,成大事。欢喜忍辱,欢喜奉行。   内心要清净。   慈悲之前无敌人,忍让之人无对手。   一切空无自性,所以不用执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道谁有理,所以看开放下。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所以要放下,放下心情才会好。   世界本无烦恼,是人自寻烦恼。   我们为了这个心而劳累,还不如放下。   快乐就是少思,少事,欲少自然事少,无事的凡夫。但是无为而无不为。   一旦静下来,智慧的苗芽会在心中生起。我们的心更不会再随着感觉、欲望和情绪而奔逐,因为这些无常而变化的东西并不是恒久的,也不是自己的,没有必要随波逐流。   人真的颠倒了,只有清净才能使自己快乐。   淡泊、宁静并非陶渊明式的消极避世,反之,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只是前进的途径不一样而已,退步原来是向前。   清净心念佛,清净才能生智慧。   空的智慧,只有空才能装东西。   开开心心办好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看空,放下,清净才能跳出庐山。   对色声香味触法不要执着。不执着就快乐。   认识无常,知道无常。   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只有我认真干一件事的时候,我才能不被其他的事情纷扰。   随缘应物心无住,正是如来真如体: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假相,心住了就错了,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我们只管做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好。   事情没有好坏,高兴伤心,只是个人看法不同,所以佛只有慈悲之心。   佛曰:坐易安,行易安。   妄想已经被降伏了,真心明白显现。所以保持清净心吧。   知行合一。   无心无烦恼。   当你手握拳头时,你只拥有一个东西,但当你舒展拳头时,你能拥有全世界。人的思想也是这样的,当你钻牛角时你只能思考一个问题,但当你放下时,你能感受更多快乐。   道就是不住,就说是空好了,只有空才能生有,空是有的前提。我们学佛学道就是回归到空的自性上去。空就不会坏。   人感受痛苦的深度远大于感受快乐的深度,所以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以往的经验只能参考,不能实用。   神通也要向内求。自己就是宇宙一切。   一切都不用执着,因为一切无常,执着了最后都是痛苦。   遇到烦心事(比如送货),放下情绪去面对,情绪不是好东西。正如佛说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生情绪而生送货心。   什么是高,什么是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都没有一个固定定义,无自性。等等一切对立的都是分别出来的,都是错觉,虚妄的。烦恼来源于对相的分别,有分别就有了执着然后就有了烦恼。有了分别心之后就想想没有分别心之前是怎么想的。   以后保持清净心吧,这样才能正确思考。   一切都是对比分别产生的,其实没有定义。都是虚妄。   放下,空,清净,智慧。   清净:清心寡欲,宁静致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于转身,不在于寻找。   人的烦恼从五欲中来。   此消故彼消,此生故彼生。阴阳相生,阴阳又相克。远离二元对立,内心空寂()。一切的发生,也就没有了好坏对错,所有的发生也就只是发生(目标)。也就是眼中有佛,心中无佛。   不孤单,我已在成佛的路上。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虚妄不是假象。意思就是不用执着相。   非有非空,非善非恶,什么都不用执着。去掉二元对立是可以的,是有一种寂静境界的。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   一切烦恼的背后都有一片寂静,这寂静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做事时不慌不忙,不急不乱,这就是修心。   你所想的就是虚妄。   为什么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因为圣人帮助别人就不求回报。   看空其实是对我执的放下,我执是烦恼。   阴阳相生相克,不如放下,方得自在。   我们本就不生不灭,轮回可以证明。   放下得自在,心中无烦恼。   不在于寻找,而在于放下。在行动中体会放下。   原来人相信自己定能成功都那么难。   一切物体无自性,所以是空性,所以不用执着。   似有而非有   幸福的感觉来源于知足。   为他人着想,少了些我执的烦恼,就对智慧的产生少些阻碍。就解释了我不刻意理解佛经却能深刻理解的原因。   只想保持清净心而已,不想有其他情绪的杂染。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