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金刚经》大致说什么  |                                                                                                                
  ||
| 
	     |   
  ||
     《金刚经》是教我们证悟自心佛性实相的经典,实相非相非非相,非实非虚,若见诸相非相,即见自性如来。但凡夫总执著名称还有个相,难至无生法忍地,所以佛在《金刚经》中多用“ⅩX即非ⅩX是名XX”,要我们不要望名称而生法相,应无所住而生清净心,然后善护念之。《金刚经》的层次是很清晰的,须菩提问了两次,佛也答了两次,每次都分了16品。佛第一次回答是讲一步一步修行直至明心见性解脱,第二次回答主要是解脱一些知见问题(解脱知见)。   第一品,法起因由分   佛的日常生活,用禅宗开悟祖师的话讲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须菩提礼佛赞佛善护念善嘱咐后发两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两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答须菩提,降伏其心第一步,无我相(或我相空)。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第二步,无住法相(或法相空)。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第三步,诸相非相乃实相(空亦空,空有皆不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四步,应净信佛法又不著佛法及非法(登岸舍筏或空法)。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第五步,无为实法不可说,可说皆方便,得而无得(本自具足故)(无为法明心见性)。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受持解说此经福德。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第九品,一相无相品~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第六步,得而无得(本自具足故)(明心),应无所住(而生清净心)。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再说受持解说此经福德。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第七步,(法身)实相非相是名实相,诸相俱离,非实非虚,无所住著,即名佛菩萨(凡夫执著名称后面都有个相,这里说的XX即非XX是名XX,表示XX仅是个名称而已,不要在后面想像一个相,诸相俱离了嘛)(见性)。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三说受持解说此经功德。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须菩提再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再答一切法无我相(无生法忍,无有一法生灭~如来)。(实无有法知见)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切法包括众生都是好像来了~如来〉)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众生心为非心是名为心,无常不可得(众生心知见)。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品   因福德无故说多(无不是没有知见)。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如来实相离色离相(如来有相知见)。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法身佛无相)实法不可说,(报身佛)所说非实法(如第二月),况且一切法无我相,XX即非XX是名XX,所以是名一切法,是名报身佛,是名报身佛说法,所以佛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无生法忍无有一法生灭)(佛说法知见)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得而无得(本自具足)(得无得知见)。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法无高下,净心行善即可成就(法高下知见)。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四说受持解说福德(福德知见)。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无我相(我知见)。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法身非相,不能以声色相求见(有所求知见)。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法身亦非断灭相(法断灭知见)。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不应贪受福德(贪著福知见)。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如来实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切法包括众生都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一法生灭〉(如来来去知见)。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一合相不可说(世界知见)。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应如是知见信解 : 于一切法,不生法相(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只是一个方便名称而无法相〈诸相俱离〉,众生往往于名称想个法相)(名相知见)。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如如不动,应化十方(不取于相)(有为法知见)。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附: 四句偈(仅供参考): 据说《金刚经》原本全是偈颂,译成汉文后只有几处可算四句了,又《金刚经论》言:「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