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印光大师:苦乐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  |                                                                                                                
  ||
| 
	     |   
  ||
     原文节选   故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则苦乐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从天降,亦非人与,是以君子聿(yù)修①厥(jué)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以戒定慧,制伏其心,俾贪瞋痴念,无从而起,其居心动念,所言所行,无非六度万行,利人济物之道,及其积极功纯,则福慧两足,彻证自心,以圆成佛道。众生不知果由因招,念念起贪瞋痴,发而为事,则无非杀盗YIN耳。   ❖❖❖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增广卷四   •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   参考今译   所以佛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明了这个道理,那么苦乐吉凶,都自己的罪福所招感,不是上天所降赐,也不是他人的给与。所以一位君子,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安于本位而行事,上不埋怨天,下不怨恨人。所以佛经中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就以戒定慧,制伏内心,使得贪瞋痴的恶念,没办法生起。菩萨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无非是六度万行,利人济物之道。等到积累到极点,功德纯熟,那么福慧两足圆满,彻证自心佛性,而圆成佛道。众生不知道果报是由因行所招,念念生起贪瞋痴三毒,显发成为事相,就无非是杀盗YIN三业罢了。   ①【聿修】《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毛传:“聿,述。”聿本助词,后多训为“述”,因以“聿脩”谓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   ——如诚法师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