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纯智法师:什么是发菩提愿?(231—240)  |                                                                                                                
  ||
| 
	     |   
  ||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什么是菩萨种姓?   答:是指没有大乘根性的众生,虽然能够发心求受菩萨戒,但是不能如实实践菩萨之道。舍己为人,忘我而为人,便是菩萨根性(种姓)的菩萨精神,如果没有这个精神,终究无法达到成佛的目的。   232、什么是发菩提愿?   答:发菩提愿,就是发菩提心或者叫发菩萨心。如今佛门中无论使人做什么,都要说“请你发发心”,这虽然没有讲错,但是却把“发心”二字滥用了。“发心”二字是不分善恶的,愿作善,固然是发心;想作恶,也算是发心。其实,发菩提愿的本意,是指努力精进为善去恶的意思。但是有了大乘的根性,如果没有坚强的志愿,另促成这一大乘根性的圆满究竟,就算有大乘根性,也是没有用处。就好象一块好的木材,可以做成上等的家具,如不去加工制作,再好的木材,终究还是木材而已。   233、菩萨有哪三持?   答:菩萨三持:   一,堪任持——胜种姓——菩萨种姓;   二,加行持——胜期愿——发菩提愿;   三,大菩提持——胜行心——十种要求。   其结果也就是感戒之善。   234、胜行心有哪十种要求?   答:1,于无上菩提能生深心;   2,能尽寿离知识近善知识;   3,能尽寿悔过、随喜、劝请(佛法)、回向(众生)、增长佛道;   4,能尽寿尽其能力,供养三宝;   5,能尽寿读诵书写方等正典,为人解说;   6,能于孤独贫苦,若犯王罪,随力救护,乃至一念生悲心;   7,能尽寿舍于懈怠,发起精进,勤求佛道;   8,与五欲尘中,生烦恼时,能寻制伏;   9,若于无上菩提生厌退心,于小法中生贪着时,寻制伏;   10,能舍于一切所有,不惜身命。   235、我已受了菩萨戒,但是没有听师父讲菩萨戒,我得戒了吗?   答:在受菩萨戒前,必须好好听师父讲菩萨戒,这样就会心开意解,生乐着心,这就叫感戒之善。如果感戒之善不明了不具备,怎么能够得戒。(未曾学佛的众生,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感戒之善。)   236、什么叫做障戒之恶?   答:所谓障,便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障碍众生了生脱死行菩萨道的三大障碍。三障之中,障障都可能成为菩萨的戒障。   237、烦恼障有几种?   答:烦恼障有四种:   一,放逸——放逸成性,暂时难改,所以不能受戒;   二,愚痴——自不善巧,并且依附恶友的,根本不想受戒;   三,受他束缚——为尊长、丈夫(妻子)、主人、王、贼、冤家等所拘束的,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   四,生活贫困——时时为了生活担忧,所以无暇想到受戒。   238、业障有哪几种?   答:业障有两种:   一,七逆——1,出佛身血、2,杀父、3,杀母、4,杀和尚、5,杀阿师黎、6,破羯磨僧及转法-轮僧、7,杀圣人(小乘阿罗汉,大乘地上的菩萨);   二,六重——就是《优婆塞戒经》所列的六条重戒。   239、报障有哪几种?   答:有四种:   一,地狱;   二,饿鬼;   三,畜生中不解法师语的;   四,北俱卢州及秉性顽劣、不信因果、意志薄弱的人。   240、求受在家菩萨戒主要条件有哪些?   答:如下图:   条件 名称 得 戒 与 否   要有感戒之善 菩萨种姓 若无不得戒   发菩提心 若无不得戒   要无障戒之恶 烦恼障 不定不得戒   业障 七逆 决定不得戒   六重 悔或可得戒   报障 不定不得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