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林清玄:照见五蕴皆空  |                                                                                                                
  ||
| 
	     |   
  ||
     西游记里有一段情节,是大家都熟知的。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调皮捣蛋,三次大闹天宫,闹得无法无天,玉皇大帝只好把如来佛请出来收服他。   如来伸出手掌,叫孙悟空尽力舒展,看能不能飞出掌心,筋斗云一翻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当场腾云而去,翻了又翻,翻到五指山下洒了一泡尿,题字纪念。   结果并没有逃出如来的掌心,如来把孙悟空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成地水火风空五座联山,又名“五蕴山”,把惹事生非的孙悟空镇在五蕴山下,齐天大圣尽管本事齐天,也丝毫无法撼动五蕴山分毫。   小说虽是笑谈,却给我们一些启示和象征。   在佛法里,把人天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我们住的地方,还有一些情欲较重的、天人住的地方都叫“欲界”,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具足的;   再精致一点的地方叫“色界”,这一界的天人和环境,佛经说是“殊妙精好”,是很细致清净的地方,但还是有五蕴;   到了“无色界”,是物质和形体都没有了,只剩下“识”。   我们把“孙悟空”的名字与形相打破,他是五蕴的象征,五蕴是不能自制的,因此横冲直撞、无所顾忌。   再来,我们把“天”的固定形相打破,天也是一种象征,在佛经里,天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之意。   然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人完全顺着五蕴的推动,就会扰乱自在清净光明的“天性”,粗重的“五蕴山”,则是束缚、镇压,使我们不能解脱的背负呀!   孙悟空的背负?我们的背负!   《华严经》里把世间分成“器世间”(容受众生为众生所用的山河大地)、“五阴世间”(又叫五蕴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超出三界轮回的世间),意思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是五蕴和合的世间,众生受五蕴山的压制是自然的状况。   那么,什么是五蕴呢?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一切看得见的形象,叫“色”。   一切痛苦或快乐生起的感觉,叫“受”。   一切由这些感觉生起的思想,叫“想”。   一切思想所引起的心与意志的使用,叫“行”。   一切由感受、思想、意志得到的意识,叫“识”。   色、受、想、行、识并不难理解,例如:   我们在山里看见一朵花,是白色喇叭形的,这是“色”。   我们觉得这朵花很美,心里很喜欢,这是“受”。   我们想到这朵花如果能供在案上,或者送给情人一定很好,这是“想”。   我们认同了这朵花,真的采下来送给情人,这是“行”。   我们从此知道,这种花名字是“百合花”,是用来象征纯洁的,这是“识”。   本来,自由自在开在山上的百合花,只是一朵花、一个存在、一种自然,却由于我们自己色、受、想、行、识的经验,累积了许多心的投射和附加意义,使我们喜爱百合花胜过了荆棘。   其实,在山上,百合与荆棘都是一种存在,是平等的,我们以知识的幻象,使它们变得不平等了。   人的一生被形象、感觉、思想、意志、意识所左右而产生了许多偏见,就失去真正的清净与包容。   我们珍贵钻石,轻贱木炭,不能了解钻石与木炭是一样有价值的。   我们喜爱莲花,不爱芋叶,不能体会莲花与芋叶都是很美的。   我们欣喜白天,恐惧黑夜,不能观见由于黑夜的沉寂才使白天灿烂。   我们喜欢秋蝉,却厌恶苍蝇,不能明了秋蝉与苍蝇都有生存世间的权利。   我们欣赏蝴蝶,鄙视毛虫,不能真实认识所有的蝴蝶都是毛虫的蜕变。   我们疼惜名种狗,厌恨街上流浪的狗,不能体贴它们同是有情的众生。   把这种观点放在人间,我们看到一个人往往看见人的长相、他给我们的感觉、他的学历、财富、地位,往往不能如实的看见一个人的本质。只有我们能放下一切偏见和预设的立场,才能清明的照见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卍在五蕴中浮沉的人,就不能照见。   不能照见,就不会有生命的空间。   没有生命的空间,就没有自由。   一个乐师,纵使找到一根千百年难见的木头,如果想把它做成乐器,只好把它挖空,内在全部舍弃,它才能容纳并放出音乐。这是为什么所有的乐器,都是由于中空,才能演奏美妙的音乐。   只有空杯才能倒水。   只有空屋才能跳舞。   只有空心,才会对人生宇宙有真爱。   一条蛇要蜕变长大,必须留下它的旧皮。   一只蝶要飞翔,必须放下它的蛹。   要达到心灵的完整,要先进入空无。   惟有打破五蕴之后的自由,才是全然的。   以全然的天真来过起伏不定的生活,以全然的单纯来经验苦乐无端的生命,以全然的洞见来观照波涛汹涌的人生历程。   那样全然的出入自在,就能不住色、香、味、触、法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全然的空性与自由里,还有什么可以执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