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垂策千古 ,永为初祖——慧远大师念佛思想研究


   日期:2015/3/2 20: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

《净土》杂志   文/刘富国

通过对《慧远大师文钞》的学习,本文围绕《念佛三昧诗集》序(以下简称《诗集序》)关于念佛三昧的论述,展开对远公念佛思想的研究。首先,简要阐释《诗集序》中相关内容,然后,结合相关经论,从事、理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在事相修持方面,远公强调通过有相的观想境、佛像和佛号,取证念佛三昧,并对观想、观像和持名三种念佛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本文首先通过对《法性论》等著述的分析,并与《诗集序》对照,论述了远公念佛的本体理论;其次,结合本体理论,对《诗集序》中念佛方法加以展开,详细阐释远公的念佛方法;最后,通过远公往生瑞相的分析,对本体理论和念佛方法加以证明。

事相上的全面实践和理论上的完整构建,是远公对中国净土宗作出的根本性贡献,奠定了念佛法门弘传东土的基础。而往生瑞相则表明,远公在念佛三昧的修为上达到了历史顶峰,成为净业行人求生净土的典范。约事、约理、约证,立德、立功、立言,远公芳规垂策千古,当之无愧地被推尊为中国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

一、《念佛三昧诗集》序表达的念佛思想

《念佛三昧诗集》由以刘遗民为代表的东林诸高贤集体创作,反映了以远公为核心的庐山僧俗群体的念佛思想,而远公大师所作的序,则是其净土念佛思想的集中表现。序文包括三部分,首先泛论一般三昧的修行理论,然后专门论述了念佛三昧的修行内容,最后对《念佛三昧诗集》的作者以及阅读诗集的诸位贤达加以劝勉。这里仅讨论第二部分专述念佛三昧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又可分为三节:一是念佛三昧所依本体;二是念佛三昧的修行宗要;三是念佛三昧的功用。首先说明念佛三昧所依本体。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

文意:各种三昧的名字很多,而其中功效高而下手易的,则当属念佛三昧。为什么呢?推究玄理穷尽、寂灭念想至极的觉者,尊称为如来。达到与心神一体,便能合乎变化。随众生根机而应现,而不为固定的方式所局限。

这段说明所依本体有三个特点:一是穷玄极寂,是本体的主质,即法身。二是体神合变,是本体的相状,即报身。三是应不以方,是本体的妙用,即化身。

接着说明念佛三昧的修行宗要。

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

文意:所以使进入念佛三昧的人,昧然消亡凡情圣见。即以其所缘的境界而反观自心,从而使心镜明鉴。心镜明鉴,则能映照出自心中本具的万像,从而可以于自心镜之中使万像生起。这不是凡夫眼耳而得以见闻的。于是,可以亲见渊凝虚镜的本体,领悟到心体湛然而常一的空灵之相,清净明朗而自然天成。此处,心体渊凝故灵相湛一,心体虚镜故清明自然,表达了本体与其相用的关系。

这段说明念佛三昧的修行要点有三个:一、昧然忘知,超越一切凡情圣见。二、心镜明鉴,能生万像。三、亲见心体。

从念佛三昧的修行宗要与所依本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修行三要能够显发本体三身。由能应化的佛菩萨“昧然忘知”,实无能度所度,能够成就化身,“应不以方”。由“明鉴万像”,能够成就报身,体心神而如镜明鉴,合变化而生于万像。由“睹夫渊凝虚镜之体”,能够成就法身,体证穷玄极寂的心性。

下面说明念佛三昧的功用。

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以兹而观,一觌之感,乃发久习之流覆,豁昏俗之重迷。若以匹夫众定之所缘,固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

文意:通过聆听自己称念佛号的玄妙音声而反过来叩问自心,则每每尘累消除,凝滞的情结融通开朗。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的音声,还有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呢?由此来看,一睹佛境的感触,就能够翻转久远习气的迁流障覆,豁除昏懵恶俗的重重迷惑。如果和其他三昧的所缘境来比,无须再去评论其优劣,自然可以知晓。

文中先说明念佛三昧的所缘,即“玄音”,其次和其他三昧的所缘对比。即从所缘来看,念佛三昧是通过察夫玄音来叩问自心。这里的玄音既然可以被缘念,应为声尘(如果声尘落入意地而被缘念则为法尘,比如默念)。在念佛中,则是执持佛号的音声。以佛号为所缘,其发覆豁迷的作用,不是其他三昧种种所缘境所能够比拟的,这里突出了佛境的殊胜。

综上可见,《诗集序》以上三段对念佛三昧所依本体、修行宗要和功用的论述,已经完整阐明远公的念佛思想。下面结合远公的其他著述,对上述的内容从事理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事相修持和理论上的详细阐释。

二、远公念佛思想的事相修持

《诗集序》通过比较念佛三昧与其他三昧的所缘境,显示了念佛三昧的殊胜。下面就远公对念佛法门中各种所缘的运用展开论述。

(一)形理虽殊,阶途有渐

远公重视事相在修习念佛三昧中的运用,如在《襄阳丈六金像颂》文中说:“夫形理虽殊,阶途有渐;精粗诚异,悟亦有因。是故拟状灵范,启殊津之心。仪形神模,辟百虑之会。”大意是,道理精微、事形粗浅,二者虽然不同,而须由事入理。所以需要创建诸佛菩萨形像为阶梯,引导修学者逐步领悟佛法的深理。可见,远公已经注意到,通过佛境使得修学者悟入佛法玄理的重要性。

同样,远公在《万佛影铭》中说:“远昔寻先师,奉侍历载。虽启蒙慈训,托志玄籍,每想奇闻以笃其诚”,表达希望通过听闻佛影的奇闻,来加深自己对佛的诚敬之情。远公向游方至此的罽宾禅师详细询问了佛影的情况,并感慨道:“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于是悟彻其诚,应深其信……图而铭焉”,直接发起建造万佛影像的行动。

可见,远公很重视通过有形的佛像,来帮助修学者悟入玄妙的佛理和增强对佛陀的信心。

(二)三种念佛,均有实践

念佛方式,包括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后面三种念佛出自《观无量寿佛经》(以下简称《观经》),该经前十二观为观想(称为胜观),第十三观为观像(又称劣观);第十六观为持名。四种念佛,所缘虽然都是佛境,仔细辨别,则第一和后三不同,第一是理体,后三是事相。只有法身菩萨才能够缘念实相,一般修学者只可以修学后三种。所以,下面就后三种,展开对远公念佛事相修持的研究。

从念佛的经论依据来看,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远公阅过《般舟三昧经》。而根据学者杨净麟的考证,则远公依据《佛说无量寿经》修持。正如净土行人会同时读诵修学《净土三经》一样,本文认为二者并不矛盾,《般舟三昧经》和《佛说无量寿经》可以同时作为远公修持的依据。同时,结合《慧远法师文钞》和相关论著,不难看出,远公对持名等三种念佛均有不同程度的实践。

1.观想念佛

《般舟三昧经》中描述了观想念佛的内容。如经中说,“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又如《慧远大师传》中记载远公临终时,“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的瑞相,与《观无量寿佛经》中的第五观一致,可以确定远公采用了观想念佛。

2.观像念佛

根据前面《万佛影铭》和《襄阳丈六金像颂》的内容,显而易见,远公对观像念佛也有实践。在《万佛影铭》中远公自问,对佛像“铭之图之,曷营曷求?”自答云:“神之听之,鉴尔所修”,并决心“毕命一对,长谢百忧!”

3.持名念佛

如《诗集序》所说“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已经表明,远公进行持名念佛的实践。

在《般舟三昧经》中,也有关于持名念佛的内容。如经中说:“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在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摩诃止观》常行般舟三昧行法部分,也有对持名念佛的描述:“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除如上般舟经教和行法以外,从弟子们的修行方法中,也可以证明远公对持名念佛的运用。如《十八高贤传》中记载,昙恒法师高声念佛而化;又昙诜法师临终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又道敬法师,临终端坐唱佛而化。弟子们临终皆称佛名,为人师者岂能不修?

综上所述,远公对于观想、观像和持名三种念佛方式均进行了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远公的念佛方式与《观经》不谋而合,也许正因为如此,印光法师在为《慧远大师文钞》所作的序文中赞叹说:“立法暗与经合,其道普被三根。”这里的“经”,应是指《观经》。意谓,远公所立的修行方法,与当时尚未译出的《观经》已经暗相吻合,以三种念佛之道普被三根。

4.事随机殊,理无二致

作为净土宗的开创者,远公理所当然会对各种念佛方法进行实践尝试。同时,也是在为净土法门后来者示范修行的轨则,表明三种念佛方式均可修持,皆能成就。如《莲宗十三祖传》中记载,善导大师修行观想念佛:“未经数年,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随着佛世渐远,众生的根机越来越陋劣,念佛的主要方式,也逐渐由观想向观像及持名念佛转变。

如果研究仅停留在事相层面,则犹未能阐明远公数十年专精念佛的本意所在。如远公在《万佛影铭》中阐明的:“迹以像真,理深其趣”,通过行迹以像形真容,由理性而使事相的意趣得以深化。依事明理,以理融事,下面对大师念佛思想的理论内涵展开研究。

三、远公念佛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种念佛,其终极目标,均是希望通过求生净土,解脱生死轮回,证入常乐我净的境界。那么,有没有常住的境界存在?这是念佛思想理论体系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远公通过《法性论》表述出的涅槃常住思想对此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并在相关著述中详细阐述。涅槃常住思想,构成远公念佛思想的本体理论。进一步,众生如何由现实的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常住的境界,需要有可行的方法。远公对于念佛方法的论述,构成念佛思想的方法论。最后,远公的往生瑞相,为其所阐述的本体理论和方法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一)“涅槃常住”和法报化三身圆融——远公念佛思想的本体理论

对远公的念佛本体理论,分五个层面来论述:一是涅槃常住。看到远公所著的《法性论》,鸠摩罗什大师(以下简称“什公”)赞叹论中所阐发的涅槃常住思想。二是通过《大智论钞序》中相关论述,明确大师无常即常的涅槃常住思想。三是通过《大义章》中“初问答真法身”,从法报化三身的角度,丰富远公的涅槃常住思想。四是通过《万佛影铭》中三身有待无待关系的阐述,揭示出远公的三身相即的涅槃常住思想。五是将三身常住的思想扩展到极乐世界的一切依正庄严,阐明涅槃常住思想对净土宗弘传修学的意义。

1.《法性论》和涅槃常住思想

《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中记载:“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见论而叹曰:‘边国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远公所述至极不变的思想,即“涅槃常住”。《大般涅槃经》,于远公入灭之后八年,始由昙无谶尊者译出。所以什公赞叹当时的边鄙震旦国还没有传来《大般涅槃经》,《法性论》中所说已能与经中的常住之理暗合,岂不是很奇妙吗?

在《灵峰宗论·十八祖像赞并序略》中蕅益大师赞叹:“著法性论,创明涅槃常住之理,什师叹其暗与理合。”民国的印光法师在《远公大师像赞》中也赞叹:“未见涅槃,即宣常住。”

《法性论》全文已经散佚,只留下的两句话,不足以解释远公本体思想的内涵。所以,下面通过研读大师的著述,尝试从空(般若性空)有(法报化三身)不二(三身相即)的角度,深入探究远公的涅槃常住思想。

2.《大智论钞》序和无常即常

理解大师涅槃常住的思想,首先,应从般若角度契入,这样才能将涅槃常住的“常住”与世俗中的“常见”区分开。如远公在《大智论钞》序中说:

“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常无非绝有,犹火传而不息。”此处将法性定义为“无性之性”。由于法性无性,所以一切法藉因缘而得生。诸法虽有而常无,常无非绝有,故有无诸法悉皆无常。

又云:“夫然,则法无异趣,始末沦虚,毕竟同争,有无交归矣。”正因为如此,所以有无之法并没有异趣,其性皆是一性。

又云:“故游其奥者,心不待虑,智无所缘。不灭相而寂,不修定而闲。非神遇以期通,焉识空空之为玄?斯其至也,斯其极也。”所以神游此奥处的觉者,无虑无缘,寂然闲静,如果不是心神已经际遇而终期通达,岂能认识到这空空的玄义,空空即是至极之处。法性无性即是空,空性亦无性,即是空空。

从本体意义上来说,法性无性,故诸法无有自体,即是无常。而无性亦空,则诸法以空空为至极之性。空空作为至极之性,即是涅槃常住之体,即是常。作为般若思想遮诠式的表述,文中将常住的本体描述为空空。如《三藏法数》云:“空空者,谓真如性体,本来空寂,于诸空相,亦不可得也。”法性无性,即是无常。无常之性亦无自性,无常即是常。

3.《大乘大义章·初问答真法身》(以下简称《大义章》)和法报化三身

如果仅从般若的角度来看,则容易偏执“空义”,而令“常住”义不明显。而且,如果一切皆归于空,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如来会有外在的相用。所以大师在《大义章》中又通过对法身“泥洹(常住)”和见闻说法之间矛盾的设问,对涅槃常住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大义章》是远公和什公,就大乘佛法的深义设问解答的记录,其中包括十八番问答,这里只引用第一番问答,从法报化三身来进一步说明远公的涅槃常住思想。

(1)第一番问答的内容

其中包括远公设问、什公回答和远公领解三部分。

首先,“远问曰:佛于法身中为菩萨说经,法身菩萨乃能见之,如此则有四大五根。若然者,与色身复何差别,而云法身耶。经云法身无去无来,无有起灭,泥洹同像,云何可见而复讲说乎。”远公的提问包括两点:一是菩萨能见到法身佛说经,则法身应有四大五根。既然有四大五根,那么和色身有什么区别。二是法身既然不生不灭,无有起灭,又怎么可以见闻。

其次,什公回答。针对第一个问题,什公答曰:“佛法身者,同于变化,化无四大五根。”佛的法身同于化身,化身没有四大五根。针对第二个问题,先以譬喻来说明真法身和化身之间的异同,什公曰:“真法身者,犹如日现,所化之身,同若日光。”把真法身比作太阳出现,所化之身比作日光。接着再说明法身实相。“若言法身无来无去者,即是法身实相,同于泥洹,无为无作。”如果经论中有地方说法身是无来无去时,这时的法身是指法身实相。这个法身实相,同于泥洹,无为无作。

回答中,什公通过区别法报化三身,对如上问题作出解释,只是和后来通用的三身概念有些不同。什公答文中,将化身称为“法身同化”,报身称为“真法身”,也是下文领解中的“法性生身”,法身称为“法身实相”。如果完整表述答文中的譬喻,则法身如日,报身如日现,化身如日光,光无四大五根等色法。

再次,远公的领解。领解说:“寻来答要,其义有三:一谓法身实相,无来无去,与泥洹同像。二谓法身同化,无四大五根,如水月镜像之类。三谓法性生身,是真法身,能久住于世,犹如日现。此三各异,统以一名,故总谓法身。而传者未详辨,徒存名而滥实,故致前问耳。君位序有判为善。”

远公对什公将法身分判为法报化三身的回答非常认同。明确了法报化三身其实各异,只是传译的人没有详加辨别,笼统地都称为法身,才产生了泥洹同像无有起灭的法身实相和能说法见闻的报化身之间混淆的问题。末后,赞叹什公这样的阶位次序分判,非常恰当。

(2)法报化三身的分判丰富了“涅槃常住”的思想

综上所述,法身实相的特征为“无来无去,与泥洹同像”,泥洹和涅槃是同一梵语的不同翻译,本义都是不生不灭。所以,通过法身实相本体的明确,直接表达了涅槃常住的思想。同时,通过阐明不生不灭的法身本体,和作为相用的报化二身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涅槃常住思想的内容。

4.三身相即及其意义

进一步的问题是,法报化三身各异,而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那么法身常住,报化二身是否常住?如果法身常住,那么报化二身亦应常住,因为体常住故;如果报化非常住,则法身应亦非常住,以是离报化无法身故。

(1)有待无待与三身相即

从上面问答可知,远公时期对三身的名称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所以还不可能对三身的关系从文字上进行明确的阐述。这里通过大师在《万佛影铭》中对无待的法身和相待的报化二身之间关系的问答,来彰显大师对三身的关系的看法。

文中说:“法身之运物也,不物物而兆其端,不图终而会其成。理玄于万化之表,数绝乎无形无名者也。若乃语其筌寄,则道无不在。”大意是说法身理数玄绝,从其表现形式的报化身来看,则法身又无处不在。筌寄,指表现形式,即报化二身。

“或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推夫冥寄,为有待耶?为无待耶?”

大意是在征问,如果独发无待的法身之形,和既有相待的报化之影并存,那么究竟是有待呢,还是无待?意为,法身无待,则作为法身之影的报化亦应无待。或者报化有待,则作为报化之形的法身亦应有待。

“自我而观,则有间于无间矣。求之法身,原无二统。形、影之分,孰际之哉!而今之闻道者,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不悟灵应之在兹。徒知圆化之非形,而动止方其迹,岂不诬哉!”

有间即有待,无间即无待。回答说,如果从有待的我来看,则是有待的报化二身依于无待的法身。这样把二者界定为能依所依的关系,即体和相用之间的关系。随之,大师即对此说法加以驳斥说,如果从法身来看,有待、无待本无二体,法身之形、报化之影,哪有边际!不可将法身圣体置于旷代之外,而否认法身当下就在报化二身之中。法报化三身不可分剖,由此,三身相即的道理得以阐发。

此理在后来的经论中也不乏论述,如知礼大师在《妙宗钞》中说:“三身融妙,指一即三”;《弥陀要解》中说:“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三身相即之理,在后来阐述和接受似乎并非难事,而在佛法东流初期即已阐发,则诚如印光大师所赞:若非护法菩萨大权示现,又怎能有这样的智慧?

(2)三身相即的本体论意义

如果三身各异,则如前所说,法身实相“涅槃常住”,而报化二身作为法身的相用,报身因圆果满有始无终,化身随愿随机长短不等,皆非常住。如此,则法身体常,报化无常,乃是相待,违于无待。又如果三身定然相待,则与无性为性的般若思想相违,以三身之法亦应以无性为性。而由无待的法身之形与相待报化之影三身相即,使得一一报化的相待,当下即是法身全体的无待;同时,也使法身的无待当体具足了报化的相待。由此,不仅法身常住,报化二身也由于当下即是法身全体的无待而具有涅槃常住的特征。

如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成即是生,无成即不生,无不成则不灭,不生不灭即是涅槃。三身皆无成无不成,假名为成,故三身皆常住。文中“应身”,即化身。又如智者大师《法华经文句》云:“若法身当体论不生灭,报身了达无能生灭,应身相续不生灭(云云)”,三身皆不生灭即是三身皆常住。以灵峰与天台二文参看,三身常住的思想,诸祖所述,如出一辙。

5.三身常住与极乐依正一切皆常

如上,在《法性论》阐发“至极不变”的涅槃常住思想基础上,引用相关论述,从空、有、不二的角度展开探究,至此,或许能够大体描述远公的涅槃常住思想。诸多精微之处,实非后学粗心浅见所能测知。

诸佛三身常住,弥陀三身亦常住。正报常住,依报亦常住。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一切皆常,成为远公之后中国净土宗历代祖师劝发净业行人念佛求生西方的本体依据。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如二祖善导大师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說:“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报土故常住不灭。蕅益大师云:“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如此等种种阐述,均是在表明极乐净土涅槃常住的本体特征。

同时,极乐依正一切皆常的本体理论,从根本上建立起净业行人念佛求生极乐,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涅槃常住境界的信心。

最后,如上内容作为《诗集序》的展开,也可以理解对所依本体(涅槃常住)从不同层面的表达。一方面,“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三句可以对应三身,如前所述。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从不二、有、空角度的总体描述。

(二)庶兹尘轨,映彼玄流——《诗集序》念佛方法及其与本体理论的一致

念佛方法是依据本体理论而展开的修行宗要,故《妙宗钞》云:“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依体立宗,斯之谓矣”。下面以观想念佛为例,通过对《诗集序》的内容和本体理论的对应,对远公的念佛方法详细说明。

观想如来三十二相身时,从本体上来看,首先观三十二相身即是化身。如前所说,化身没有四大五根,如水月镜像之类,与凡夫境界中的色法不同,非是凡情所能想见。所以《诗集序》中说:“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消忘四大五根凡情之知,方能见到“法身同化”之弥陀。

其次,观三十二相身即是“犹如日现”的报身。《诗集序》中说:“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所缘,即是三十二相身。三十二相身既是报身所化现的光影形像,所以通过三十二相色身可以返观到如日、明镜般的报身。通过所缘的万像返观自心明镜宝鉴,便见“法性生身”的弥陀。

再次,三十二相身即是法身。“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法身实相即是本体,至此,可以见到湛然常一,与泥洹同像的法身弥陀。

又念佛时,了知佛身,无性为性,即此无性亦无自性,空空为玄,故能“昧然忘知”;又了知佛身,从法报身起,幻化而有,故能“明鉴万像”;又了知佛身,即是三身,三身不一不异,故能“睹夫心体”。

观想念佛如此,观像持名念佛,所用的方法也是如此。如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胜观指观想,劣观指观像。而这样称名则不必观像观想了。因为虽然所缘有三种,而心作心是的道理没有两样。而对于末世行人,从所缘境来讲,更适合持名念佛。

于念佛中,明了法身常住乃至三身常住,将求生极乐、解脱生死轮回、追求涅槃常住的愿望落实在念念修持之中,则往生极乐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三)圆见三身,证彼真常——远公念佛思想的实践证明

正如释迦牟尼佛,达到对真理究竟的认识和彻底的证明,从而被尊称为正遍知和无上士,成为后来佛道修学者的终极目标。中国净土法门的创立者慧远大师,在理论上对念佛三昧作出了究竟圆满的阐述,在实践上进行了全面彻底的证明,解行上的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成为后来净土法门修学者的永世楷模。

1.往生瑞相的表征

在《净土圣贤录·慧远法师传》记载:慧远大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至期,安详往生。

远公往生的景象中,同时具足了弥陀的法报化三身,达到了上品上生。如文中说,“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遍满虚空身,即是弥陀的法身。如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判断圆教究竟即佛,“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弥陀既身满虚空,即是清净法身。

又“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这是弥陀报身。法身理显,名为报身,具足无量无边功德之相,所以于遍满虚空身的圆光中,显现出化佛菩萨等无尽庄严相。其中亦应有依报等相,略而不言。

“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这是弥陀的化身。水流光明演说苦、空、无常、无我,所现的相与所说的理合,都在显示幻化无方。

2.往生瑞相对远公念佛本体理论和方法论的证明

往生瑞相中三身的显现,为远公念佛三昧的本体理论和念佛方法给予了事实证明。弥陀化身,由昧然忘知,故能够“应不以方”,化作水流光明演说苦空等。小本《阿弥陀经》中,阿弥陀佛则变化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来演说三十七道品。现何身说何法,应众生机而无一定。如此,皆由消亡种种定方之知而有。

弥陀报身,由明鉴万像,故能够“体神合变”,内体虚空圆光明鉴之神,外合化佛菩萨万像之变。

“穷玄极寂”的弥陀法身难以言说,所以佛经中通常以无衰无变的虚空来比拟,故文中说:“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如《起信论》中引“如经中说,如来法身,究竟寂灭,犹如虚空”。

当远公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的法身时,涅槃常住不生不灭的境界现前,作为勤求解脱生死轮回的修道者,终极目标清楚地展现在眼前。对如来境界的理解和阐述,从而得到最好的证明。当然,这只是从次第上来说。三身圆融,当见到化身时,法身、报身同时显现,涅槃常住的境界即已得到证明。
四、远公念佛思想对当今净宗修学的意义

约事、约理、约证,立德、立功、立言,远公芳规垂策千古,当之无愧地被推尊中国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远公念佛思想对后来的净宗修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就本文的研究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诗集序》关于念佛三昧的论述从事理两方面高度概括了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体系,可以作为学习净宗理论、展开念佛实践的修学纲要。

(二)在事相修持方面,慧远大师对观想、观像和持名三种念佛,均进行了实践。说明从净宗建立伊始,已经表明观想等三种念佛方式均可修持,皆能成就。

(三)在理论体系方面,首先论述了远公涅槃常住、法报化三身圆融的本体思想;其次,阐明了远公的念佛方法及其与本体论的对应;最后,通过往生瑞相的阐释,对本体思想和方法论加以证明,揭示出远公念佛本体思想、念佛方法和念佛实践效果(往生瑞相)之间的统一。领悟本体思想,涅槃常住之净土的存在,可以从根本上建立求生极乐的信心;掌握念佛方法,在念佛时,明了其即化即报即法,则是将求生涅槃之常住极乐净土的愿望落实于念佛过程的最佳途径;实践效果形成的往生瑞相,是激励净业行人努力进取的最好典范。信愿行具足的念佛思想体系,成为初祖远公留给千百年来勤求往生的净业行人的最珍贵的佛法宝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远大师       念佛思想)(五明学佛网:慧远大师       念佛思想)  

 大安法师: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 

 业露华:慧远大师念佛禅观 

 圆慈法师:净土宗师 初祖慧远大师 

 纯祥法师:略述慧远大师的净土观 

 僧界楷模 古今同钦——仰慧远大师风范,论现代合 

 净土真的存在吗?慧远大师带领123人为你证明 

 大安法师:慧远大师定中三次见佛归命安养 

 农历八月初六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纪念日 

 净土法门法师:慧远大师定中见到极乐世界 

 德高望众道俗归仰:慧远大师画传 

 大安法师: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2) 

 大安法师: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1)